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美扬州 > 风俗文化 > 扬州民俗文化介绍
扬州民俗文化介绍
上一张  下一张
浏览次数:
    扬州是一座具有249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春秋吴王夫差筑城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盛衰,是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
    扬州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扬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几度繁荣,积淀了厚重璀璨的扬州文化。文学创作、艺术建树、学术研究、文物积累、工艺制作等,是扬州人的自豪,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曾在扬州为官、游访,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后在扬州生活。康乾时期,以郑燮、金农、李方膺、罗聘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扬州历史上是一个戏曲之乡,著名的地方戏剧扬剧、评话、扬州清音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有漆器、玉雕、刺绣、绒花等,其历史远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近的繁盛于清代。以艺术精湛、制作精美著称,有的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书院、雕版印刷、修志、藏书等颇为兴盛,成为扬州文化的象征。


 
    扬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原名“维扬戏”,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它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各角色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朴素、活泼的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有《满江红》、《梳妆台》等100多种,常用的有20多种。拥有的大小传统剧目有近500个,较为流行的有《孟丽君》、《秦香莲》、《莲花庵》、《双珠凤》等。
\



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古老曲种,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王少堂是现代扬州著名的评话表演艺术家。扬州评话,始于明末,兴于清初,到清代中叶达到极盛阶段。在艺术上扬州评话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有趣。艺人在创作和表演时,还刻意渲染扬州本地风光,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它演出方便,表演不需舞台,不需化妆,亦不要道具、布景和音响设备,只要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即可演出。说者多为一人,说中夹评,只说不唱,以扇子、手帕为道具,以醒木击桌加强氛氛。表演时注意运用口技,绘声绘色;一人多角,以手、眼、身、步、神与口头说表紧密配合,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扬州评话的传统书目十分丰富,已经发掘整理出来的有20余部,《水浒》和《三国》是其中的代表作。新创作的书目,近年来也多有问世,在全省、全国的曲艺汇演中屡获奖励。 
\



州弹词 
    扬州弹词,原名弦词,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及苏北里下河地区,是与苏州弹词并称的曲艺曲种。表演分单档和双档两种,单档一人说唱,以三弦伴奏;双档二人对唱,乐器为三弦、琵琶。扬州弹词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其表演与评话大致相同,所不同者一是更加讲究字正腔圆,语调韵味;二是演示动作幅度更小,连手的动作都很少做,重在面部表情。其说表多用扬州方言,起角色时也用外地“码头话”,以区别和刻划人物。双档演出,二人相应配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声调对话,一人侧重叙述,一人侧重唱曲。扬州弹词最主要的流派为“张派”,开山鼻祖为清代张敬轩。代表曲目有《双金锭》、《珍珠塔》、《落地扇》、《刁刘氏》,经过一百多年的加工和发展,这几个曲目的演唱技艺日臻国熟,或深厚风趣,或潇洒悠扬,或手口相应,腔意结合,或语妙诙谐,寄情弦索,称为“张氏四宝”。   



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又名“广陵清曲”,旧时俗称“小昌”或“小曲”。扬州地方曲种。流行于扬州、镇江、上海等地。扬州清曲源于民歌,形成于清乾隆时期。此际,本地广为流行的民歌从简单的传唱衍升为表演性的演唱艺术,伴奏也开始从单一乐器发展为数件乐器,并讲究演唱技巧,有了经常演唱的剧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内称:“小曲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是这一曲种演出活动的最早记载。



扬州木偶  
    扬州有“木偶之乡”的称誉,其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杖头木偶,俗称“三根棒”,是三根木棒操纵。其中一根支撑木偶头部,称为主棒或面棒,耳、眼、鼻、嘴均能闭合张开,眼珠转动,头颈上下左右扭转;另两根棒操纵木偶双手,又称“手桃子”。表演时,演者两手能运用自如、灵活准确地把握手中的各种道具。木偶戏的音乐在京剧唱腔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地方戏曲和优秀民歌曲调,加以揉和。建团已有四十年的扬州木偶剧团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讲究细腻传神,刚柔兼备,创作演出的木偶戏《琼花仙子》、《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等剧目荣获国家嘉奖。“小木偶走向世界大舞台”,扬州木偶艺术多次出访日、美、澳、俄、法、意、荷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重大的国际艺术节、文化节的演出活动中,亦获殊荣,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



扬州八怪
    中国清代中期活跃于扬州的一批风格相近的画家。“八怪”最早由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提出,包括金农、罗聘、李方膺、李鱓、黄慎、郑燮(见郑板桥)、高翔、汪士慎8人,亦有人将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纳入八怪,今通称扬州画派。他们大多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富有正义感,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或被罢官去职,或仕途多舛,流落扬州,卖画为生。他们大都擅花鸟,亦长于山水、人物,多以梅、兰、竹、菊、石、雁、鱼等为题材,表现自己清高绝俗的思想品格和孤傲的性格。有的则描绘贫民乞丐,表达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他们通过题跋诗文,赋予作品以更深的思想内涵。如郑燮以竹声比作民间的疾苦声,升华了作品的主题。他们在艺术上师承陈淳、徐渭、朱耷、石涛、高其佩等富有独创性的画家,其画注重水墨的表现力,笔墨纵横驰骋、直抒胸臆,不拘成法,被正统派视为“怪”,颇受贬抑。他们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江苏工会网  扬州市总工会 江苏省工人汤山疗养院 江苏省无锡工人太湖疗养院 重庆市总工会杨家坪疗养院 天津市第一工人疗养院 河北省总工会温塘工人疗养院 武汉职工疗养院 安徽省工人半汤温泉疗养院 青岛湛山疗养院
版权所有:江苏省工人扬州疗养院 电话:0514-80832598 13951056577
技术支持:扬州尚上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7023071号
您是本站第访问者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135号

  • 微信咨询